
GCC 公共物品系列 | Mastodon:去中心化社交,然后呢?
23 岁的俄裔德国程序员 Eugen Rochko 在 2016 年临近毕业的夏天发布了一个去中心化社交软件 Mastodon。而到2017 年的四月,市面上已经有超过 1000 个独立运行的“Mastodon 服务器” 和数万的用户。去中心化社交软件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Mastodon 的源代码独立部署一个“小型 Twitter”,这个“小型 Twitter” 的治理,规则则完全由发起人决定。不同的“小型 Twitter” 之间则可以通过一套协议进行交互。Rochko 说,当时写 Mastodon 是当成一个支线项目去做的,起因是他听到传闻说,PayPal Gang 的核心人物,右翼科技巨擎 Peter Thiel 将要收购 Twitter。他认为这样一个公共基础设施不应该由一家美国公司掌握,因此萌生了 Mastodon 的想法。
“Twitter 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共设施,但实际上却不是公共的。” — Eugen Rochko。
抱着创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基础设施的宏伟目标,Mastodon 就这样出发了。
Mastodon 的发展现状
Mastodon 是一个基于开源技术的社交网络协议(类似 Twitter,微博),采用去中心化联邦制模式并通过 ActivityHub 与其他支持该协议的平台(包括 Meta 的 Thread)交互。Mastodon 由多个独立实例(服务器)组成,每个实例拥有自主管理权。用户可自由选择实例,或自行搭建服务器,从而掌控数据存储位置与规则。例如,用户可以加入符合欧盟GDPR标准的实例可强化隐私保护,避免中心化平台的数据垄断风险。
根据 2024 年的一份报告,Mastodon 约有 10000个 正在运行的实例 1000 万注册用户,在 2022 年马斯克收购 Twitter 后,Mastodon 的用户数量一度出现激增,但现在增长已放缓甚至略有下降。事实上,由于去中心化的架构设计,统计 Mastodon 的活跃用户数量也要比中心化的平台更为困难。
2022 年的 Twitter 被收购是 Mastodon 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也是那个时候第一次听说 Mastodon。由于担心马斯克的意识形态对推特的影响,许多人以“难民”的身份逃往了 Mastodon 这样的平台,并希望能够在 Mastodon 上建立一个不同于 Twitter 上“有毒文化”的社交环境。
然而,时至今日,Mastodon 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理想。X 尽管饱受争议,但仍然是最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当然,即使是 Meta 推出的 Threads 在发布之初在1 内就达到了1亿用户数,也并没有真正撼动 Twitter 的地位。
如果看具体的实例,CMX 是 Mastodon中文区历史最悠久的实例之一,创立于早期联邦宇宙(Fediverse)生态发展阶段,以开放性和多元化主题著称。早期的 CMX 月活用户约为 32k,大部分为从微博,豆瓣等平台迁移过来的数字难民。而时至今日月活用户已经降至 6.8k,日均推文大约 3000 条。
似乎在当年的“难民潮”过去之后,Mastodon 并没有像大家以为的那样取代 X 成为主流的社交平台。而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也会发现 Mastodon 确实不具备“取代 X” 的客观条件。无论是资金的可持续性与盈利模式,还是内容质量与创作激励,再到内容推荐算法,我们可以发现 Mastodon 和 X 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
Mastodon 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性。
严格来说,我们不能以商业项目的眼光去看待 Mastodon,因此我们在讨论的 Mastodon 的“盈利模式”很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Mastodon 并没有设计一个在各个实例间通用的盈利模式,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的话,那就是“各凭本事”。无论是靠会员订阅,捐赠,还是希望做出某种妥协以商业公司的方式进行运营,不同实例“存活”的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同时,Mastodon 以没有广告业务因而无需收集用户喜好数据作为吸引用户的卖点,因此也不存在广告收入。如果有实例想要加入广告,大概率会受到社区的强烈反对,理论上还有被暂停的风险。
然而,广告收入是几乎所有内容平台的重要收入来源,譬如 Youtube 和 X。放弃了广告意味着“盈利模式”对于 Mastodon 来说根本就不是优先考虑的事项。
Mastodon 仍然更多依赖捐款、赞助或会员费维持运营。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 mastodon.art:艺术社区实例,允许个人营销(如独立创作者商店),但明确禁止公司广告。
这意味着 Mastodon 非常需要一套成熟的公共物品资助体系。Mastodon 放弃了商业化运营的利润,并希望成为大众媒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因此也需要能够认识到 Mastodon 重要性的群体为其支付基础的运营费用。出乎意料的是,Mastodon 实例的基本运维成本并不高。以 CMX 为例,其财务网站上 2022 的年支出预算仅为 $ 394.97 ,这是一笔靠几十人捐款就能募集到的资金。
因此,对于 Mastodon 来说,缺少盈利模式并不会成为“杀死Mastodon” 的直接原因——如果我们仅仅以服务器维持运行的最低标准来看的话。然而,缺少资金意味着无法主动的积极地进行大规模内容运营,也无法给创作者带来的流量提供现金奖励,这对于 Mastodon 的价值观来说不是问题。不过如果我们希望 Mastodon 能和 X 直接竞争,那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内容质量与创作激励
对于任何内容平台,内容的质量永远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内容平台不能持续地产生高质量的内容,无论是用户提供的还是平台提供的,那么用户流失是必然结果。
X 有其先发优势带来的马太效应。而社交网络应用的马太效应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护城河。改变大多数人的社媒使用习惯是困难的,除非你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内容。对于社交应用来说,想要取代行业里的龙头,无非两条路:
一是行业龙头自杀。譬如 Threads 的推出时间正好是马斯克在 Twitter 大幅裁员且激进改革期间,当时的 Meta 可能以为 Twitter 会因此受到重创,因而有机可乘。事实上 Meta 也是对的:Threads 在推出 5 天后就达到了 1亿注册量。
二是能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内容,比如抖音和 Tiktok。然而抖音和 Tiktok 都是以 “内容推荐算法” 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这显然也与 Mastodon 的设计哲学不符。
Mastodon 以“去中心化”,“隐私”以及“数据自主权”作为核心竞争力,其中却没有“内容质量”。这对一个试图“取代 X” 的社交软件来说是致命的。诚然,“去中心化”的主张能够吸引到有同样价值观的人群前来,但如何留住他们却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问题。
X 上的内容生态极其丰富,绝对不是简单的“社交软件”可以概括的。从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新闻,到不同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到个人 KOL 的日常推特,X 可以提供大量的新鲜的信息(先不论这是好是坏)。海量的注意力和内容创作者构成的飞轮已经在任何想要挑战 X 地位的挑战者面前划下一道深深的护城河。也许很难承认,但 X 上的内容,无论是有毒的还是优质的,对用户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想要改变这样的用户习惯几乎是天方夜潭。
更不用说 X 有一套成熟的变现体系。内容创作者可以从订阅数和浏览量中获得不菲的收益。想要这部分创作者迁移至 Mastodon 会很有难度。
当然,我们可以说,Mastodon 不需要这些内容,也不需要创作激励。那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喜欢与否,X 上的内容生态已经及其繁荣,因此用户粘性极高,让用户改变平台的难度也极高。
如果 Mastodon 不能持续地创造高吸引力内容,那么市场不会因为 “去中心化” 就施舍给 Mastodon 更多的市场份额。注意此处我使用了“高吸引力内容”一词,因为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高质量内容”不一定是“高吸引力内容”。仍然以 CMX 为例,用户的很多分享都是非常生活化且真诚的经验分享,能够看到很多真实的人的生活状态,这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是高质量内容。不过从“抓人眼球”的角度来看,它们显然比不过特朗普随口说的一长串大写字母。
毕竟,厌恶短视频的人很多,但有多少人又能抵挡得住蹲在马桶上刷半个小时抖音的诱惑呢。
我们隐隐能看到。无论是从设计哲学,还是对”好内容“的定义,Mastodon 和现在的 X 绝不是同一类产品。因此,我们要开始想一个问题:Mastodon 究竟要不要取代 X?
没有内容推荐算法,还有什么
现代社交媒体和“内容推荐算法”几乎是绑定的。我们对于社交媒体的批评也大都来源于此:内容推荐算法带来了信息茧房呀,塑造了更多的二极管呀,让人变得不会思考了呀,鼓励极端主义呀,制造爆点新闻呀… 如此种种,无须赘述。而诡异的是,尽管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却并没有好转,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面对,“内容推荐算法”已经是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们当然可以以“救世主”的姿态尝试将“沉睡的人”从“矩阵”中唤醒,然而用户们买不买帐则是另一回事。想要打败推荐算法以及广告,靠封杀或者抵制是行不通的。世界不可能回到没有广告和推荐算法的时代了。
I know it’s good old days, but it’s OLD days.
想要打败有趣的有毒内容,唯一的办法是创造出更有趣的“无毒内容”。重点不是有没有毒,而是是否更有趣,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Mastodon 的困境在于,它否定了内容推荐算法和广告,否定了中心化的运营,但暂时还没能给出可以填补如此巨量的内容生态空缺的下一个答案。“去中心化” 和 “隐私” 作为一种价值观当然很好,但这样的价值观无法吸引来起 “取代X” 这个愿景所需的天量注意力。
至少目前来看 “放弃内容推荐算法” 和 “取代X” 是无法同时存在的。
Mastodon 可以做什么
当然是放弃“取代X” 的愿景。
这不是认输或者放弃,因为 X 并不是恶龙,Mastodon 也不是屠龙勇士。 我们可以说,X 和 Mastodon 根本就不是同一类产品。单个 Mastodon 实例上的用户往往是因为同一个兴趣而聚集在一起(除了 mastodon.social 这个面向一般用户的实例),他们之间有较强的信任,并不是简单的网络上的陌生人。这和我们之前聊过的不同 PT 站点的情况很像:在每个实例中大家有明确的中心和治理规则,大家以一种强信任的社群关系走到一起,而不同的实例之间又以一种弱连接的方式交换信息,形成联邦。
从产品形态上来看,尽管 X 和 Mastodon 都是以信息流作为主要内容呈现方式,但 Mastodon 的使用场景明显更接近 Reddit。Reddit 上的各个不同 Subreddit 通常也有自己的管理员和社交礼仪,有subreddit 特有的meme 和文化。你既可以方便地浏览主页上推荐的各个subreddit 的精华信息,也可以成天泡在自己感兴趣的一方小角落里愉快地玩耍。因此就算要谈取代,Mastodon 也更可能取代 Reddit 而不是 X。
Mastodon 作为一个小众人群的精神避难所非常合适。并且我丝毫不认为因为用户规模比不上 X 就认为 Mastodon 的价值不如 X。类比中国大陆的豆瓣,尽管豆瓣从来没有成为最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豆瓣小组也仍然是很多创造者和小众爱好者最后的精神港湾。我们完全可以说尽管豆瓣和微博都是“社交媒体”,但是它们的调性,尝试解决的问题和使用场景都完全不同。
比起让全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更好用,更友善的 X,Mastodon 的使命是让更多人参与一些中小型的俱乐部式的社交圈。用户仍然会花大量时间在 X 上浏览各种低密度的信息,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 Mastodon 从 X 中分走可观的用户时长,就像 Reddit 一样。
Mastodon 没有必要取代 X,也没必要为此而牺牲自己去中心化的价值观。Mastodon 可以成为不同强信任社群的社交工具。哪怕最后只能有那么几十个活跃的实例,也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有人正在Mastodon 上快乐地玩耍,小众就小众,又怎样呢?
成为每个人小众的爱好的 Go To Place,成为介于完全公开 (X)和完全私人(朋友圈)之间的网络社交空间,或许是 Mastodon 一个不错的未来。
GCC 也非常关注去中心化社交给个人隐私带来的全新机遇, 因此也希望 Mastodon 可以在这条注定不容易的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GCC 也愿意积极探索和 Mastodon 的潜在捐赠机会,以帮助更多的去中心化开源软件更可持续地发展。